AI 基础教育课程如何深度融合发展?这场研讨会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AI基础教育课程综合解决方案论证研讨会”近日在上外附中举办。研讨会汇聚了教育领域众多专家学者及行业精英,聚焦AI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与发展,探索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全新路径。研讨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主办,北京海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中教智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上外附中副校长岳岚在致辞中指出,学校已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标准课程建设规划,精心构建了七年一贯制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课程体系。该体系依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分层次、分阶段设置课程,为不同学生定制不同深度、难度的教学模块,不仅助力学生理解人工智能基本原理,还助力部分学生掌握模型开发与高阶应用能力。
上外附中校长助理朱皓斌自2021年以来,带领师生团队在AI (全球AI影响力大赛)上,连续四年获得赛事全国总冠军及全球总冠军。2021年,朱皓斌荣获人工智能课程设计赛道全国冠军;2022年,荣获全球总冠军;2023年受邀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上外附中的AI教学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先进水平。论证会期间,学校骨干教师在科创实验室为20余名六年级同学现场授课,生动展示了AI学习平台与学科知识的完美融合,让参会专家及嘉宾切实领略到AI与基础教育融合的独特魅力,彰显了一线教师的创新实践成果。朱老师表示,学校正积极探索“人工智能+ X”的跨学科融合模式,将人工智能与多学科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具综合性和前瞻性的学习体验。
教育部基础教育技术(信息科技、通用技术)教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教育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组组长顾建军教授充分肯定了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探索,认为课程目标明确,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基础建设等方面对学生和教育变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顾建军表示,学校应持续完善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深入研究学生认知基础,强化课程的意义建构和价值引领,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加强数据隐私、算法安全等方面的教育。
北京中学商务区实验中学副校长余国志表示,上外附中的观摩课给他带来极大震撼,课程实现了科技与人文、感性与理性的交织交融,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了真实学习、深度学习和跨学科学习。他还提出,课程体系设计应从儿童立场出发,以真实问题驱动教学,同时学校在引入课程时需考虑应用场景、时空安排、师资培养和教学实效等问题。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原主任陈锋认为,上外附中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探索处于全国中小学的领先地位,具有显著的示范性。陈主任指出,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需要满足时代需求,强调互动性与创新性,并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综合型课程体系。陈主任呼吁构建开放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系统,通过技术赋能和多方合作,推动教育的智能化发展,为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信息技术室教研员张汶、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龚晓波、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康小明等与会专家也从不同角度对课程体系提出了宝贵建议。他们指出,上外附中的课程体系在全面性和创新性方面处于前列,课程建设应顺应技术发展和学生需求,加快内容更新,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课程设计应加强实践环节,贯穿科学精神,鼓励学生从技术消费者向创造者转变,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栏目主编: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