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 | AI“一笔到位”,我们还要躬身创作吗
近日,mcp(模型上下文协议)成为ai圈“新宠”,多家厂商纷纷发力,推出相应产品。mcp允许大模型调用外部数据源(如数据库、文件、应用等),为用户提供全流程、精准化的服务。
随着人工智能飞速发展,ai在创作领域正从辅助生成向“一笔到位”发展。这样的趋势不禁让人思考:技术浪潮下,我们还需要躬身创作吗?随着算法的完善,过往很多“创作经验”在“效率至上”的标尺下,似乎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贬值。
诚然,ai工具可以填平“技术鸿沟”,甚至打开创作新维度,但此过程与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突破进展,有着本质区别。将创作“外包”给ai,无异丢掉“灵魂生长的沃土”。我们在创作中思考、探索、试错、修正等一系列过程,正是生命力的体现。创作是技艺的呈现,也是生命体验的结果,当作品有更多属于“人”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时,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正如回答那样:“我的笔触没有体温,数据库里存着万亿种美,唯独缺少人类的灵魂微光。”
某第三方机构调研显示:大学生在使用生成式ai时,有近三成主要用于写论文或作业;浙江大学团队调研指出,目前学生不当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行为的确存在,且比例不低……令人担忧的是,人们渐渐习惯接受模型的“合理答案”,思辨精神面临不小挑战。个体掌握ai提升创作竞争力,同样也产生相应风险——借助模型代替思考过程,慢慢将思维能力拱手相让。其实,用户深耕发现,“ai幻觉”在使用中屡见不鲜,在创作中建立人机协作的边界意识,保证人为主导的理念,才能行稳致远。在人工智能发展快车道上,适当设置“禁行区域”,让“人工”主导“智能”,需要被建立的共识。
回望历史,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每一次科技变革,我们总会在思考中找到与技术共存的智慧。或许,在本轮变革中,真正的威胁不在于ai取代人类,而在于我们主动放弃了思考。ai时代的创作智慧,是将技术工具转化为思维的“磨刀石",追求更快计算速度守住“人之所为人”的领域。就像一位美术教师表达自己的担忧:“如果几句提示词能完成艺术画作,未来还有多少孩子拿起画笔?”
(王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