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闯入文学创作,何处寻觅文学原乡?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潮”。
从殷商甲骨文的灼裂纹路,到的代码洪流,人类始终在寻找文字与存在的连接点。当我们谈论写作时,究竟在捍卫什么?
当AI闯入文学创作,作家会被取代吗?
4月2日,《冰点周刊》发布《当AI闯进诗人的世界》,文中提到今年“青春诗刊”新春主题诗歌征稿活动收到了约三分之一的AI作品,为了筛选出AI嫌疑作品,编辑讨论了3天,“他们不能容忍AI写的诗。”
2025年春节,中国自主研发的推理模型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与热议。这款号称"最懂中文"的AI,既能生成《诗经》体抒情诗,也能炮制赛博朋克小说,当它以超速度吞噬创作周期时,文学界正经历着冰火两重天的震荡。
3月12日《文艺报》“新视界”专刊探讨人工智能与写作变革,发起一场作家与人工智能的同题写作,他们让AI参与编辑全程。同样还有2月初阅文集团宣布旗下作家辅助创作产品——“作家助手”已经集成独立部署的-R1大模型,以增强“作家助手”的问答推理能力和描写润色效果。
从甲骨文到印刷术,再到互联网,历史上每一次新的技术和媒介出现,都会引发新的文学实践,催生文学表达产生新的形态。但这一次,文学的实践主体开始融入“非人”因素,这使得文学界进入混沌状态。
3月,被誉为“童话大王”的作家郑渊洁宣布退网,直言自己写不过AI:“AI写作4秒完成的作品质量超过我持续40年的创作。”在采访中,他说,“作家是一定会被取代的”。
但未来真的如此吗?
01 AI文学的"华丽陷阱":修辞狂欢与叙事贫血
不同于其他大模型,遣词造句流畅自然,细腻生动,呈现出独特的人文特质,文风华丽得让人眼前一亮。年初,有不少惊艳的文案火出圈。
的爆火,点燃了广大用户对于创作的热情。它能适应不同文风与需求的中文写作,小到人物性格,大到故事走向;只要用户提供世界观、情节、人物设定等,它便可以根据字数章节要求,生成一篇成型的小说,最快生成速度仅需20秒。网上有人开始贩卖生成小说的指令教程。
但很快就有人发现,的“机械风”写作更像是AI文本游戏。如在在用词上,它擅长堆砌复杂高级的修辞,有些词语反复出现,像“齿轮”“褶皱”“指纹”,它会频繁地使用生僻词和理科类术语,如罪愆、拓扑、克莱因瓶等,甚至出现一些生造词;在情节上,它时常拼贴出故弄玄虚、毫无逻辑的内容,只抓住几个关键词就开始堆砌高度相似化的意象,用前后矛盾的设定和连篇重复的词语来写故事;在抒情上,它不懂节制,强烈地铺陈渲染,往往富有科幻色彩,让读者在阅读时仿佛误入了一个不伦不类的世界。
这些特征赋予了AI生成作品“文笔好”的印象,但仔细读来,大量辞藻繁复的长难句堆砌,似乎只是增加了理解难度,却背离了表达本身。新潮尝试让创作一篇童话,输出的结果如下:
“当她冲进灌木丛时,暗红瞳仁正在树影间闪烁,腐朽羽翼掀起的腥风掀翻了她的藤编小篮。”“萤火虫组成绿色航道指引方向,红松鼠用尾巴扫开蛛网密布的小径,鹿群踏出雷鸣般的保护音。当暗影枭的利爪撕破雾霭时,猫头鹰长老展开缀满星芒的尾羽,吟唱起失传的晨星摇篮曲。”
《新闻与写作》的一篇文章指出:所生成的内容有潜在规律性与逻辑偏好。在指令中输入关键词“校园生活”,所形成的文章几乎均出现“木质阶梯、薄荷糖、白衬衫、橡皮屑”,许多元素反复出现。似乎AI在输入输出过程中有一套规整的排列组合,如同连线题一般根据设定的关键词生成文章内容。
总结的狗血剧情素材
新潮在小红书、知乎、微博等多个平台搜集了由进行文学创作的内容与评论,共计1159条,对这1159条数据进行了词频分析。
写作的高频词词云图
名词词频统计中,“时间”“褶皱”“记忆”等抽象词汇占据前列,其中“时间”一词的使用频次最高。这些名词多与抽象概念或感官体验相关,体现了在主题选择上偏向哲理性或意象化的表达。而“玻璃”“月光”“镜子”等具象名词的频繁出现,则进一步强化了其文本创作中对光影、反射等视觉元素的依赖。
动词中,“发现”的出现频次大幅领先,“开始”“形成”等较为常见;副词方面,“永远”独占鳌头,“早已”“其实”等次之,这些副词多用于加强语气或表达时间维度,体现了在文本创作时对动态场景的偏好。
在形容词方面,“突然”“模糊”“年轻”等词的出现频次显著领先,尤其是“突然”一词以绝对优势位列第一。这表明在描述情节转折或情感变化时,倾向于使用具有冲击力的词汇。而“潮湿”“沉默”等词的频繁出现,则暗示了其文本风格中隐含的细腻与压抑感。
文学创作top10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词频统计
02 溯流三千年:写作是灵魂拓印,还是数据连线?
人类为何写作?
从殷商甲骨文的灼裂纹路到的代码洪流,人类始终在寻找文字与存在的连接点。当我们谈论写作时,究竟在捍卫什么?
在中国诗歌传统中,写作是内心志向的外化,是情感的出口,《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而在荷马史诗吟游传统中,写作是抵抗时间侵蚀的武器,"凡人中的一切都将被遗忘,唯有歌谣让故事长存。"
写作源于对自然与生命的感发,陆机《文赋》曰,"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写作不是为了炫耀浮华的文风,而在与在于阐明真理,或是针砭时弊、探索人性,如萨特在《什么是文学?》说,"写作是揭露,揭露即改变。"
写作是一种人类精神栖息的美好方式,如纳博科夫说,"我写作如同蝴蝶振翅,纯粹为图案的喜悦";写作"立言"更是超越时空的存在方式,《左传》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AI生成的文本本质是数万亿人类语料的量子纠缠态,但训练AI的大数据是有边界的,而人类情感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对于人性的触碰和理解是无限的。AI或许会淘汰某些程式化的写作,却无法替代那些扎根于人类精神深处的创作。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麦家从专业角度冷静分析,指出AI虽能超越90%的写作者,但其创作能力仅仅源于数据和算力,缺乏人类那种源自内心深处、强烈的表达冲动。
当我们完全依赖AI写作时,AI将创作降维成关键词连线游戏,我们会丢失文学最珍贵的“错误”。那些卡夫卡式的手稿涂改、张爱玲“美丽苍凉的手势”,正是人性不完美催生的意外之美。AI算法可以无限逼近文字的排列组合,但它的算法投影始终取代不了真实的情感火焰。
真正的危机或许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是否放弃对思想深度和人性温度的追求。
真正的问题,也许不是“作家一定会被取代”,而是“我们在AI面前停止了写作”。
03 人机协奏:在算法的潮汐中守卫文学原乡
从甲骨卜辞的集体巫祝书写、诗经的民间歌谣采集,到屈原确立文人独立创作传统,人类文学史恰是从混沌走向秩序;而AI文学的兴起,本质上是以数字时代的集体智慧重启了新的混沌态。这种混沌不是倒退,而是文学形态在更高维度上的跃迁。
文学作品是否必须坚持独立创作,把“杜绝AI”当做严防死守的底线?《诗刊》主编、诗人李少君主张理性接纳并善用其辅助功能:“AI的资料整合能力已远超人工,如同微信、支付宝重塑生活方式,与其抗拒不如善用其优势。”
《钟山》杂志主编、作家贾梦玮也想到人机合作带来的双向利好因素,“优秀的作家有着强大的精神之力和不可替代的个性特征。事实上,最新的优秀文学创作,也是等人工智能的营养食品。人工智能可以激发作家的创新冲动,成为作家的好帮手,比如提供资料甚至思路借鉴,从而帮助作家写出那个独一份的作品。”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基因编码,写作是人类锻炼了几千年的古老手艺,它承载着人类兴衰的历史。那些渗入竹简的汗渍、晕染稿纸的泪痕、闪烁屏幕的沉思,共同促成了文明进阶。我们或可借AI辅助写作,并重新构建“人类作者+AI协作者”双重署名的动态版权池。
但也必须清醒认知:倘若放任AI算法吞噬创作主权,当AI的墨迹覆盖所有羊皮卷与电子屏幕,当我们的经史子集变成参数化建模产物,人类将沦为文明博物馆的失语看客。那时我们将堕入无限自我怀疑的漩涡:我们还有文明吗?
文字的锋芒从不在于石破天惊的譬喻,文学的美妙亦不在于如法炮制的复刻。纵使AI穷尽所有文字的排列组合,也无法书写人类生命里那些鲜活珍贵的吉光片羽。在这场关于创作的人机博弈中,我们应该明白:文学最锋利的武器,永远是以赤子之心淬炼出的文字锋芒,能够穿透数据迷雾,直抵人性本真。
上一篇:当学生让AI模仿我的文体(师说)
下一篇:灼言丨AI时代,文字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