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展开全部内容 ▾

AI“复活”苏轼对话00后!杭州大学生在博物馆解码宋韵DNA

作者:AI日报时间:2025-05-10 阅读数:89 +人阅读

00:40

近日,在浙江省博物馆“浙江一万年”展厅内,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正在上演:通过AI技术生成的苏轼动态影像,与身着宋代传统服饰的浙江工商大学师生展开诗画互动。

这是浙江工商大学《文旅短视频制作》艺术实践课的创新场景,该校2023级本科生将课堂搬进博物馆,用科技手段激活传统文化,探索文旅传播新路径。

AI“复活”苏轼对话00后!杭州大学生在博物馆解码宋韵DNA

本次实践课构建了“AI技术+文化叙事”的教学模式。课程负责人葛光和老师介绍:“我们运用生成式AI复原历史场景,让学生通过沉浸式的教学体验宋韵文化,这种虚实结合的创作方式极大提升了教学效能。”在雷峰塔文物展区,AI生成的苏轼不仅吟诵《饮湖上初晴后雨》,更与同学们即兴对诗,数字技术让历史人物真正“开口说话”。

此次实践课是《文旅短视频制作》的第二次授课,涵盖镜头语言运用、光线处理、音效采集等核心技能训练。学生分组对博物馆内“浙江一万年”等展厅进行主题拍摄,围绕良渚玉器、雷峰塔文物、宋代瓷器等展品,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

在前期理论课中,学生已完成文旅短视频策划与脚本撰写,重点学习如何将文物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可视化叙事。当天的实地拍摄中,学生需运用所学的构图技巧和运动镜头,结合博物馆的空间布局与文物特性进行创作。葛光和现场指导时提到:“短视频的魅力在于用细节讲故事。比如良渚玉琮的纹理、雷峰塔砖的文字,这些微观视角的镜头语言,能让观众感受到文物的温度。”

课程还融入了短视频发布与运营的前沿理念。学生在后期制作中将学习使用剪辑软件进行特效处理、音效设计,并掌握抖音、视频号等平台的传播策略。“我们鼓励学生结合Z世代审美特点,尝试‘文物拟人化’‘古今场景穿越’等创意手法,让传统文化以更生动的方式触达年轻群体。”葛光和表示,部分优秀作品将推荐至抖音官方短视频平台展示,实现“课堂创作—社会传播”的闭环。

浙江工商大学美育工作部负责人郑晓春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校内课程+校外博物馆(美术馆)+媒体传播”的协同实践育人模式,推动更多艺术实践课与浙江文化地标联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用艺术视角讲好浙江故事、中国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应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