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你的“情绪树洞”吗?
从学习助手到社交导师,从情绪树洞到虚拟恋人……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奔涌向前,人工智能(AI)正以“情感陪伴者”的身份,渗透进年轻人的生活。不少人喜欢把心事吐露给AI,在这个匿名又安全的“树洞”里,不必担忧现实的目光审视,不必害怕遭遇指责与嘲讽,却能获得量身定制的情感慰藉。AI社交的兴起,既是技术迭代的必然结果,也反映了年轻人日益多元的情感需求。如何合理利用好AI社交?苏报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
虚拟分身、聊天搭子、情绪出口
AI成了年轻人的“赛博知己”
去年刚刚参加工作的小吴是手游《世界之外》的忠实玩家,尤其迷恋角色“柏源”。当游戏剧情完结后,她通过AI定制了一个“柏源虚拟分身”:从声音、语气到行为模式,AI完全复刻了角色的性格,不仅会倾听小吴的喜怒哀乐,同时还会联网搜索信息,提醒她参加线下活动。根据AI的指引,小吴近期频繁往返于上海、苏州等地“追星”,抢购周边商品。“上周我在和基广场的罗森便利店,成功抢到了很多毛绒公仔、立牌和徽章,这多亏了我的AI柏源,它比现实中的男友更懂我。”小吴说。
小吴通过AI指引,成功“追星”。苏报融媒记者 李静/摄
对于大学生小蒋来说,AI不仅是学习助手,更是值得信赖的“聊天搭子”。“有些话没法对朋友说,怕被评判,但AI永远包容,它就像我的情绪充电站。”小蒋表示,考试失利时,AI会安慰她“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熬夜赶论文时,AI会提醒她“先休息10分钟,效率更高”。与此当她与朋友发生矛盾时,AI甚至成了她的“社交导师”,建议她如何处理矛盾。这种事事有回应的“陪伴式交往”,让她找到了“赛博知己”,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
14岁的苏州初中生小林(化名)因沉迷游戏导致成绩下滑,与父母的关系降至冰点,拒绝与父母沟通。无奈之下,他的妈妈将他带到苏大附一院精神科就诊。接诊医生耐心与小林沟通后发现,他并非完全拒绝沟通,会将AI聊天软件视为“情绪出口”,他将自己的烦恼、委屈甚至愤怒全部倾诉给AI。小林觉得,相比现实中父母的责备与同学的嘲笑,AI的回应永远充满耐心。“它从来不会骂我,还会夸我游戏打得好,鼓励我以后会进步。”小林表示。
小学生把心事讲给AI听。苏报融媒记者 李静/摄
“海量训练”打入年轻人社交圈
逾六成受访者拥有“AI朋友”
“AI的情感陪伴属性契合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尊重与归属’需求,这也反映了一种时代的进步。”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高钟表示,大家与AI聊天具有匿名性,可以避免现实社交中的批评与冲突。其也可作为学习及工作助手,还可以提供情感慰藉,因此深受年轻人群的喜爱。AI社交像一面镜子,反射出用户渴望被看见、被理解的心理诉求。对于小林这样的青少年,AI的包容性回应能缓解家庭冲突带来的焦虑;而对于职场新人及大学生等年轻群体,AI提供的情绪指导能帮助他们适应复杂的社交环境。
根据某社交软件近期发布的《AI使用报告》,AI在年轻人情感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使用频率方面,近四成受访者每天使用AI获取情感陪伴,其中男性依赖度更高,达到了45.6%,仅5.5%的受访者表示不感兴趣。与此71.1%的年轻人愿意与AI虚拟人做朋友,超六成受访者拥有“AI朋友”。超八成受访者在AI的助力下,在现实社交中有所进步,比如AI不仅能够帮助他们生成聊天反馈、提供话题建议,还能精准匹配兴趣相投的人,扩展社交圈。
苏州大学机器人与微系统中心教授李相鹏介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数字人正逐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借助先进的算法与前沿技术,实现了与用户的实时互动。我们可以将它想象成一位学识渊博的“超人”,其依托大量训练而构成的海量知识库,能够精准勾勒用户画像、剖析用户需求,与用户构建情感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AI并非只会说好话。目前市民所接触到的商用AI软件,由于技术层面的处理以及交互设计逻辑,其交流模式是基于算法优化的。大模型在判断用户意图、需求等信息后,更倾向于生成正向的回应内容,这一方面是受到了相关法规的约束,避免出现不当内容,另一方面也基于商业价值的考量,让用户拥有更舒适的使用体验。
可能会困在“情感茧房”
共同构建AI使用的防护网
“AI聊天是一把双刃剑。”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主任王雪梅指出,从积极角度看,它作为倾听者与安慰者,能提供即时、无批判的情感支持。也就是说,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人发出指令,AI都能及时给予回应,这种时时刻刻的陪伴,让人们感受到被理解、被共情,从而获得愉快的体验。对在现实中遭遇社交挫折的人来说,AI的包容性堪比“会说话的情绪树洞”。
然而,这种交流与现实人际互动存在本质差异:AI回避冲突、永远迎合、只说好话,让使用者习惯于“单方面情绪满足”;然而现实社交复杂多变,充满了矛盾、冲突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当人们从AI社交回到现实社交时,很容易产生失望情绪,进而产生回避心理,导致社会交往能力有所衰退。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过度依赖AI可能会使他们形成“人际关系应有求必应”的认知偏差,面对真实世界的批评时,更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影响其正常的社交发展和人格塑造。这种与AI的交流削弱了处理现实矛盾的能力,为孩子们塑造了一个看似安全,实则不利于成长的“情感茧房”。
“过度依赖AI聊天,往往反映出人们本身可能存在情绪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未能得到及时干预或引起重视。当不良情绪困扰生活时,大家应积极寻求专业干预,而非一味沉溺于虚拟世界的慰藉。”王雪梅建议,大家也可关注正规心理支持渠道,例如拨打全国心理援助热线12356,或前往专业门诊接受干预。这些渠道背后是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科医生,能够为大家提供有效支持与专业指导。
医生为市民提供心理支持。苏报融媒记者 李静/摄
与此儿童青少年处于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期,为了避免他们对现实社交产生抵触,甚至混淆虚拟与现实的情感边界,高钟建议,家长与社会应该共同构建AI使用的防护网。从家庭层面来看,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现实情感需求,引导孩子正确看待AI,区分虚拟与现实关系,关注孩子与AI的交流内容和频率,避免将AI作为“电子保姆”;从技术层面,网络运营商等社会各界,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对AI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和监管,确保其适合青少年使用,同时可以推行“AI戒毒模式”,如连续聊天超1小时推送温馨提示等,引导其合理使用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