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陶艺遇上AI绘画!禅城区开展“AI绿书签”青少年艺术创作实践活动
4月23日上午,由禅城区委宣传部、禅城区教育局、禅城区版权局联合主办,佛山市版权保护协会协办的“AI绿书签”青少年艺术创作实践活动暨人工智能课堂展示交流在佛山市城南小学举行。此次实践活动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通过AI绘画课例与非遗数字化的创新融合,提升师生AI技术应用能力,深化版权保护意识培养,探索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承的新路径。禅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彭迪丽,禅城区信息科技教研员董芳芳出席活动。
活动伊始,佛山市城南小学校长邓炳光代表学校致辞。他表示,近年来学校持续推进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本次活动以陶艺课程为载体,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课例展示,既是对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积极响应,也是在课程创新与育人模式上的有益尝试。
彭迪丽则围绕“AI时代的版权”主题与大家进行交流。她寄语在场学生:“希望你们能够成为原创精神的践行者、自身权益的守护者、文化传播的破壁者,以及技术伦理的思考者。”
在AI绘画课例展示环节,谭洁莹、郭泳琳带来主题为《谷雨润陶,石湾新韵》的双师课堂。课程巧妙融合石湾陶艺的非遗元素与AI绘图技术,学生通过参数调节模拟上釉过程,依次生成作品设计图以及契合个人创作理念的视觉效果图,在虚拟空间中构建出别具韵味的传统陶艺之美。
董芳芳表示,这堂课以真实问题情境为基础,结合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非遗石湾陶、城南小学的“榕文化”,并借助AI工具,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巧妙交汇与创新表达。
随后,佛山市版权保护协会讲师黄文静带来版权知识专题讲座。她结合课例中的学生作品,系统讲解了版权的基本知识,并与学生共同探讨AI创作背景下的版权边界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版权保护意识。
活动主办方表示,本次活动将AI技术融入非遗陶艺教学,在落实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两素养一纲要”的有效强化了师生的版权保护意识,为开辟传统文化传承新路径提供了鲜活的教育样本。
文|记者 黄松炜 通讯员 劳幽雅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