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展开全部内容 ▾

当代码邂逅画布:一场关于AI与艺术的共生之舞 “AI绘画的共生探索”作品展开展

作者:AI日报时间:2025-04-24 阅读数:148 +人阅读

当代码邂逅画布:一场关于AI与艺术的共生之舞 “AI绘画的共生探索”作品展开展

2025年4月17日,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AI绘画的共生探索”作品展在郑州师范学院美术馆启幕。展览从7万幅AI画笔绘就的绚烂星河中撷取最闪亮的部分倾泻于展厅,为师生打造出一场横跨科技与艺术的沉浸式美学盛宴。展览不仅是算法与美学的碰撞,更是一次科技与人文的深度互鉴——当人工智能成为艺术家的“第二双手”,人类是否正站在新艺术纪元的门槛上?

让艺术“触手可及”:

从“少数人的特权”到“全民的画笔”

“AI让艺术不再是殿堂里的密码,而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语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在开幕式上分享创作历程,并与师生进行现场互动交流。

沈阳教授展示了AI绘画的“裂变之力”:只需一个创意,AI便能在1分钟内将其转化为视觉现实。7万幅作品的背后,是技术对创作效率的颠覆,更是对艺术边界的解构。

他重点讲解了4幅作品:《红尘水滴》以一滴水折射都市万象,150个细节层层堆叠,将繁华压缩为微观宇宙;《书崖天境》让书页与崖壁共生,知识如山脉般永恒凝固;《羽华初绽》以一片羽毛承载森林与白鹿,用分形之美诠释自然的尺度之谜;《恒墟之刃》则将中子星物质熔铸为武器,量子能量在刀锋流动,突破物理法则的桎梏。

沈阳强调,AI不是对手,而是放大人类想象力的棱镜。这些作品皆以独特的“AI美学理论”为基底,揭示了一个颠覆性现实:AI不再仅是工具,而是美学规则的探索者。

教育的十字路口:

在“拥抱”与“警惕”间寻找平衡

“AI教会我们重新发现双手的价值:它不再只是握笔的工具,而是选择方向的舵。”美术学院教师王恰恰认为这个时代必须适应与AI共执画笔。

“学生用AI画出一幅杰作只需5分钟,但我们需要用5年教会他们为何要画。”王恰恰的忧虑,折射出艺术教育的时代困境。她坦言,课堂正经历“传统与算法的拉锯战”:一方面,AI软件被引入设计课程,帮助学生快速生成方案;另一方面,教师必须警惕技术依赖对批判性思维的侵蚀。

对此,沈阳教授的建议充满辩证智慧:“让AI生成100个方案,学生只需选择最触动心灵的那个——技术负责可能性,人类负责意义。”这种“人机协同”的教学实验,或许正是未来艺术家的必修课。

新世代的宣言:

“工具无法取代凝视世界的眼睛”

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策展人张诗瑶介绍,本次展览以“人机共生:AI艺术的边界与可能”为核心主题,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展现人工智能技术如何重塑艺术创作生态,推动艺术创作的民主化与普惠性。

郑州市摄影家协会负责人表示:本次展览以全景式呈现技术革命浪潮中人工智能对艺术表现手法与创作疆域的重构,建议从业者特别是专业创作者应以“驾驭者”姿态精准把控技术尺度,警惕过度依赖倾向。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核心应聚焦思想深度与艺术表现力的深度融合,其与艺术创作的深度融合,正在为新时代大众文艺注入创新发展活力。

“AI给了我翅膀,但飞向哪里由我决定。”展厅角落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大一学生余昕观展后说,她的观点代表了许多年轻创作者的态度:将AI视为灵感跳板而非终极答案。正如《书崖天境》中“千万分之一的生成概率”所隐喻的——技术能创造奇迹,但真正的艺术灵魂,永远来自人类对世界的独特凝视。

当展览的灯光渐暗,AI绘制的星河流转成郑州的万家灯火。在算法呼啸而至的时代,艺术的本质从未改变——那是对美的永恒追问,是对存在的深情凝视。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16日,相信这场数字与诗意的交响,将为师生们开启一场关于艺术本质的思辨之旅。

记者 苏瑜 文 周甬 图

当前位置:首页 >> 视觉创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