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论|数字时代,用阅读“驯服”AI
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是全民阅读的盛宴,也是思考阅读意义的契机。今年的“世界读书日”,ai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面对走进寻常百姓家的ai技术,人们不禁想问:ai这么强大,我们为何还要读书?
的确,ai强得超乎想象。查找、写作、绘画、编程……人要学习实践数年才能掌握的一些事情,ai只需数十秒就能代劳。但用得越多越深入,人们就越加发现,ai既可能是好伙伴,也可能是大麻烦。为了迎合用户,ai胡编乱造产生“幻觉”;基于内在逻辑,ai生成的内容高度相似;一些经不起推敲的观点与内容,逐渐通过ai扩散出来……说到底,ai只是工具,它的技巧也许能超过用户的能耐,但它的本领突破不了用户的思考境界。
ai利弊分明。有人说,ai像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带入到用户视角,这个“世”,就是人的思想与眼界。用户有思想、有眼界,ai就可以“能”,反之则为“奸”。面对ai这个“曹操”,恐怕没有人愿意做“任‘ai’摆布”的“汉献帝”,但要如“汉高祖”般“知‘ai’善用”,就不得不付出一番艰辛努力。好在,努力的方向是明晰的:提升自己,让脑力与眼力超越ai,用理性与感性去“驯服”ai。而要做到这点,读书是一条最有效的路径。
数字时代,我们更要读书,让思想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保持同步。时代在变,科技在变,但阅读之于人的意义始终不变。一方面,与睿智的思考者对话,勤做思维的“体操”。对作者的观点进行分析、判断和思考,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使我们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如此一来,面对ai良莠不齐的“作业”时,我们就能慧眼识金。另一方面,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善立思想的“钩子”。每当任务来临,“钩子”能帮助我们联想起曾经的阅读经历,“钩”起特定的知识。数字时代检索更方便,我们脑海中的“钩子”越成体系,对ai的指挥也就越精准高效。
阅读更重要的一层意义在于,帮助我们建立健全价值观,从源头上减少技术作恶的可能性。是工具还是“凶器”,往往在人的一念之间。斩断不当利用技术的黑手,既要靠技术手段治理,更要用道德方式教化,而阅读,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本好书,能够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引导我们明辨是非、崇德向善。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书籍中的思想精华始终是培育健全人格的重要源泉。而书籍的传播与交流,也是不同文明对话的桥梁。在一个有80亿人口的“地球村”,只有多数“村民”能跨越文化背景互相理解,技术反噬的风险才不至于成为“悬顶之剑”。
“驯服”ai不是目的,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用好ai自然水到渠成。在人机共创、人机协同、人机共生等美好愿景中,人始终是居于核心位置的。科技进步的潮流浩浩荡荡,当好“舵手”,需要我们用批判性思维过滤信息洪流,用创造性思考突破算法茧房,用人文情怀润泽数字荒漠,在氤氲书香中,守护好我们独立而丰盈的精神世界。(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