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AI技术封锁,需强化自主创新
本报记者 刘 扬 王 冬 刘彩玉中国公共外交协会4月16日在北京举办主题为“人工智能驱动的全球数智革命:机遇和挑战”的“临甲7号沙龙”交流会。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校校长倪明选教授在主旨发言中,就人工智能(AI)行业发展、教育变革及全球治理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数十位中外媒体记者与会参与交流。倪明选教授是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终身会士,香港工程院院士,从事高性能计算、大数据、无线网络和普适计算方面的研究。倪明选在主题演讲中探讨了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同时谈到全球AI竞争新阶段的具体特征等关键问题。倪明选在演讲中特别提到,显著降低了大模型应用的成本,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创新创业的激情,为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变革做出了独特贡献。他表示,在以人工智能引领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中国形成了政策、市场和科研三位一体的活跃创新生态,中国超大市场和应用场景有效撬动了千亿级别的资本投入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谈及全球人工智能行业的竞争博弈和治理等问题,倪明选强调,“小院高墙、以邻为壑不是出路,坚持开放交流,实现普惠包容和均衡发展,才是正确选择。”在谈及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时,倪明选表示,AI正在重塑传统教育模式,推动教育体系向更具创新性的方向发展。
他表示,未来教育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相关知识技能,打破传统学术框架、推动学科融合、更新知识体系、为全球交流与合作赋能。在交流互动环节,来自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卢旺达和津巴布韦的记者,就多项议题展开交流,包括AI助力发展中国家突破发展障碍、高校和研究机构面对技术限制的应对策略、企业引进相关技术人才以及AI对媒体行业的影响等。现场有记者提问,美国的关税和管制政策,让中美之间的人才、技术交流遭遇限制,这是否会阻碍中国科技发展?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应当如何应对?倪明选表示,在美国提高关税之前很多东西已经被禁用了,涉及部分高端的实验设备。“不可否认,短期之内对我们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我们有信心能够应对。面对一些不能进口的设备,作为一所科研大学,我们的老师开始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比如可以从国内选择相关的替代产品。这样的情况也在倒逼我们去开发一些以前因为可以买到而不做的产品,现在这些都由我们自己来做,半导体、材料、能源、软件、AI,现在我们在现有的设备上进行进一步开发。比如在机器人方面,我们发现‘被逼着做’反而比以前取得了更明显的突破,并形成了一些新的专利。因此我们可以讲,正是这些困难,推进我们往前走。
中国的学生都很聪明,拥有很好的素质,只要给予他们机会与时间,就一定能做出很好的成果。”充足的海外人才对于中国打造人工智能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如何看待中国在吸引科技人才方面的举措?倪明选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吸引人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建校之初的目的之一就是广纳人才。高科技公司也在这样做,吸引全球人才来为他们效力。可以说,现在全球都在针对人工智能行业展开抢人大战,初创公司需要人才支撑,我们鼓励并且支持初创企业在我们学校附近发展,我们的在校老师和学生也积极同国内的一些企业建立联系,这样一方面能将研究成果快速转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的研究课题进一步同现实需求相结合,此外也有企业会投资参与我们的研究项目。这样一来,校企之间就建立了人才、研究以及资金方面的良好循环。”目前“幻觉”这个问题在国内外的大模型上都无法完全避免,从技术以及算法的角度是否有破解或抑制“幻觉”的方法?倪明选在回答《环球时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大模型的“幻觉”问题与概率和有偏见的数据有关,很难避免。要用不同大模型进行交叉比对。要验证大模型的推理过程是否合理。再次,在上述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和价值。倪明选表示,在艺术创造等领域,“幻觉”有时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产生“美丽的错误”。
津巴布韦记者提问:AI生成内容的版权应该归谁?一些企业的专利纠纷凸显相关法律的空白。倪明选表示,这是前沿领域的经典难题。不妨将AI视为“数字同事”——其成果是算法与人力的协作产物。“我校规定,所有使用AI的研究需明确标注工具贡献。”倪明选强调,人工智能是一种推动进步的重要工具,它面向所有人,这点非常重要。“我们推进的所有技术进步,都是为了推动世界进步,不应该被少数国家垄断。我们应该让AI造福整个人类社会,否则世界各国的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时代挑战,倪明选建议专业领域人士积极学习并适应新技术,保持竞争力。他呼吁继续推动全球合作与对话,共同构建一个技术向善的智能时代。“临甲7号沙龙”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主办,就热点话题不定期邀请嘉宾与中外记者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