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内容 ▾
人工智能写诗难以企及“诗”的人文内核
作者:AI日报时间:2025-04-16 阅读数:109 +人阅读
即便有一天,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凭借高超的学习能力,克服这些问题,但就诗歌写作的诗意生成机制而言,诗人们多把诗视作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语言,一个通过意象系统解释世界的装置,唯有突破语言习俗和常规观察习惯,才有可能打破俗常的意义生成链条,从自我言说的切口编织人与世界的脉络,演绎一场“常规之外”的灵动舞蹈。人工智能写作的诗意生成机制则恰恰相反,以机器人“小封”为例,它的写作基本由数据感知、分析计算、模板引擎、质量评估四个环节构成,以自然语言的处理、理解、生成为核心步骤,向一个人类预设的“概念化”语言体系和意义中心聚合,属于“敛聚式”的意义生成方式。与“发散式”的人类创作思维相比,人工智能写作更易于精密掌控意绪延展的方向,使其紧密围绕在设计好的意义中心周围。就算溢出了常态下的词语组合规范,制造出带有陌生意味的语感,通常也不会脱离“中心”。这样一来,人工智能诗文本就很难通达“意在言中,神余言外”的境界,它对读者思维宽度的激发、对人类想象空间的延展,幅度仍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