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展开全部内容 ▾

AI时代为何写作

作者:AI日报时间:2025-04-16 阅读数:101 +人阅读

在人人都可以使用“AI大模型”的时代,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大量“AI造”文章充斥网络。虽然整体上良莠不齐,但在算法的不断驯化下,有些文章已到了“人机难辨”的地步。

普通民众不借助检测工具已很难辨别内容真伪,这让不少文字工作者感到焦虑,就连“童话大王”郑渊洁都说“AI只用4秒,写得比我好”。越是这种情况,我们越该追问“表达与写作”的价值和意义,越要回答好这样一个问题:AI时代,我们为什么仍要坚持表达与写作?

“AI造”文章,只是“看起来很好”。

“AI造”文章,乍一看,很惊艳,遣词造句与逻辑框架都很漂亮,但看久了,就容易审美疲劳。大多“AI造”文章,都是在常识范畴内去不断翻花,喜欢堆砌辞藻、硬造新词,且隐涩难懂,很难给出稀缺观点、价值增量,缺乏思想性、创造性,好似欧阳修反对的“骈体文”。欧阳修提倡的简约自然文风,侧重关注现实,在AI时代更值得“重温”。

“AI造”文章还存在“AI幻觉”,即一本正经胡说八道,这会造成信息污染。有人说因AI被滥用,互联网正在沦为“信息垃圾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式“AI造”文章越泛滥,反而越彰显人表达与写作的重要与稀缺。坚持表达与写作,不让步不妥协,是我们避免陷入“AI造”信息茧房的主要方式。

“AI”写得再好,也缺少“人味儿”。

AI时代为何写作

最近,中学生作文《旧轨还乡》,沂蒙村妇“土味诗歌”火了,引发广泛共情共鸣,很大程度因为其来自于人的真情实感。这些情感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存在。文字的背后永远站着人,文字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其发自人的肺腑,带有人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温度,充满“人味儿”。这恰恰是“AI造”文章所缺失的。

今天,我们坚持表达与写作,就是要对八股式、套路模板化文章说“不”,强调人的观察与思考,把人的感受与温度融入到文章里。宫崎骏80多岁依然坚持手绘,这不是固执,因为他知道AI不能完全取代人,触碰不到人的情感温度。在AI大爆炸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坚守与清醒。

完全依赖AI写文章,会让人失去写作的快乐。

人为什么要写作?只是为了写篇稿子完成任务吗?不,这也是人们表达自我、提升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大家希望通过写作得到精神享受,向他人和社会传递想法、情感乃至思想,让分享意义具象化。

完全用AI来替代人的表达与写作,人可能就会沦为没有灵魂的躯壳。我们坚持表达与写作,也是为了守住快乐,得到精神慰藉。

表达与写作,是人的本能。无论科技怎么发达,AI如何智能,人都不应本末倒置,丧失本能。“我在故我思,我写故我在”,通过自我创造来定义自己,所探寻的是人生的意义。AI本质上是人在“自我创造”过程中的一个工具,“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才是AI的正确打开方式。未来,真正的好文章,或许就诞生于科技与人文情感的交融中。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本创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