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被用来给小学生批作文……
“设想一个极端场景:当乘坐的汽车翻下悬崖,如果是自动驾驶的话,我觉得没有希望了,周围没人对我施救;而如果有人类驾驶员在旁,我仍有一丝被救的希望。”
“人工智能最近被用来给小学生判作文,我不太喜欢这个应用。我记得我的女儿写了一个作文,当时人工智能批改上写的是没有自我的体验,没有比喻。我读了作文以后发现,是人工智能没有看懂。”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毅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接受了《金融时报》记者采访。在采访中,他引用了两个事例来阐述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和AI应该如何共处。
今年春节期间,引发全球关注,同时也让我们开始关注一些工作岗位乃至人类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人工智能是一面镜子,它一直让你反思你的能力边界。”曾毅表示,人工智能的实质只是一个工具,无法取代人类。每个人都有使用人工智能的机会,要将人工智能当成工具、助手,而不是被人工智能取代。
“人工智能真正稳健发展,永远不是要剥夺人类的角色,人类永远不要把所有的责任推卸给技术,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发展首先需要负责任的是人类。”曾毅以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例,他认为, 在医疗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对疾病进行大规模地筛查,但是用药、施药,包括真正的决策一定是由医生来做。“我相信这几十年的教育对于医生来讲也不是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曾毅说。
在此次论坛上,AI治理与安全话题备受关注。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治理是否可以同步进行?要安全就要暂停AI发展吗?“基于现在的风险认知,得出的结论是鱼和熊掌可以兼得,技术发展的同时可以做到更安全。”曾毅在采访中提到,去年多位全球学者自愿签署叫停人工智能6个月的发展倡议,认为应当先构建人工智能安全护栏来防范风险,让AI发展更加安全可控。经过这段时间的探索我们发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和安全之间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人工智能仍然需要防止野蛮生长,但能够做到发展和安全兼顾。
“我们不应该把对风险和安全的关注当作一个借口,去阻碍人工智能发展。技术的进展已经可以使得我们在构建安全护栏的同时不影响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能力。”曾毅强调说。
近年来,中国在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方面取得的前所未有的突破,让世界看到中国科技发展的创新性和包容性。事实上,在人工智能领域统筹发展和安全方面,中国一直是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以实际行动帮助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从人工智能发展中平等受益,弥合数字鸿沟,完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
“人工智能的发展应当作为一种赋能去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是需要各方携手合作,这是一个世界各国的公共事业。”曾毅表示,“我们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模式就是诚邀各路英雄加入其中,尽力把中国能做的事情做好,却不大包大揽。我们非常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也非常愿意分享发展的机遇,诚邀各方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