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对话丨关于“十五五”创新发展,我们问了AI这些问题
本期以“十五五”前瞻为主题的《智荟周刊》,我们在内容生产上探索创新,尝试使用了人机协作的方式。具体做法是:借助、Kimi等人工智能(AI)大模型工具,聚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6个方面,分别梳理出“十五五”期间该领域的5个关键词;围绕每个关键词展开人机对话,即由本报记者提出3个问题,请AI大模型作答,再由编辑进行整理加工并审核校准,最终形成“6×5×3”的知识谱系,供读者参考。
人机对话·“十五五”创新发展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十五五”时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如何协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突破点。当前,我国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面临科研评价体系僵化、应用研究过度追求短期效益、成果转化机制不畅、国际科技合作受限等体制机制障碍。协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需构建“需求牵引、交叉融合、全链条贯通”的创新机制。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应怎样建立跨部门的政策协调机制,保障各项政策形成合力?
强化顶层统筹架构。设立新质生产力发展领导小组,整合科技、工信等多部门职能。优化全流程协同机制。建立需求导向的政策设计体系。组建政企研协同创新委员会,吸纳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参与政策制定。深化数字技术赋能。根据产业生命周期智能调配政策工具,实现智慧化协同。
新质生产力如何破解“传统产业升级瓶颈”与“新兴产业生态构建”的双重挑战?
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智能工厂,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智能化改造成本,破解传统产业升级瓶颈。培育创新生态系统,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通过开放公共场景,促进技术迭代与商业化,构建新兴产业生态。通过技术溢出、场景共享、要素联动,实现传统产业新兴化、新兴产业规模化。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未来5—10年,哪些新兴技术有望成为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突破口?
人工智能与通用智能体、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与储能、生物技术与合成生物学、先进半导体与新材料、脑机接口与神经科技、6G与具身智能。
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创新体系面临的障碍如何突破?
围绕关键战略领域,组建跨学科、跨行业的创新联合体。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网络。设立国家战略科技基金,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资本”的投入结构,支持长周期、高风险项目。在治理方面,应统筹多部门预算,打破“碎片化”治理;在评价体系方面,应推行分类评价改革;在成果转化方面,科研成果所有权和收益分配不合理,应落实赋权改革方案,提高高校转化收益奖励比例。
“十五五”时期,应如何平衡自主研发与国际科技合作的关系?
自主研发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根基。一方面,需加大研发投入,重点支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另一方面,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打造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国际科技合作是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途径。可通过技术引进、人才引进等方式,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与高端人才。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十五五”时期,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科研人员如何突破技术瓶颈?
高端芯片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及基础算法自主化领域是科研人员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面临的最大技术瓶颈。需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通过税收优惠、创新券等政策工具激励企业参与共性技术研发,实现技术瓶颈的突破。
针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政府需要建立哪些长效保障机制来持续激励研发?
加强稳定投入与多元融资机制。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平台共建。实施灵活经费管理与激励机制。下放预算调剂权,并推广科研财务助理制度。强化成果转化激励,赋予科研人员更高收益权。实施风险分担与容错机制。通过政府采购优先支持国产首台套装备,共担研发风险。构建人才评价体系,优化以创新质量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保障科研人员长期专注攻关。
如何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参与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构建“政策精准化、服务国际化、生态开放化”的人才体系。一是实施灵活引进机制,优化签证与居留政策。二是加强资金与税收激励,设立专项扶持基金,通过金融工具破解融资难题。实施差异化税收优惠,对高层次人才个人所得税超过部分予以财政奖励。三是搭建国际化合作平台,建设全球科研网络,促进技术人才流动。
数字技术赋能
在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障碍应如何突破?
在技术创新与应用上,要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在人才培养与引进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在企业转型与升级过程中,提升管理者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在优化外部环境方面,政府要加强网络安全监管,企业还要加大安全投入,保障数据安全。
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过程中,应如何应对“数字投入虚耗”或“技术空转”等现象?
一是要精准规划与需求评估。二是提升技术与业务适配度,鼓励业务部门与技术团队紧密合作。三是加强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培养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四是建立有效评估与反馈机制。建立一套涵盖技术应用效果、业务绩效提升、投资回报率等多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
“十五五”时期,数字技术赋能面临的最大障碍有哪些?
在数据安全方面,进一步细化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数据安全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在人才瓶颈方面,优化教育培养体系,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加强数字技术相关专业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传统组织惯性方面,向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形式转变,减少决策层级,提高决策效率。
创新生态构建
在创新生态构建中,科研机构如何与企业、高校联动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科研机构在创新生态中定位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技术突破策源地”。通过产学研协同模式,科研机构与企业、高校形成“企业出题、院校答题、政府参与”的合作框架;共建联合平台,高校与企业联合成立研究院或实验室;政策与生态支撑,形成梯度培育体系等三种模式实现联动。
政府在制定创新生态构建政策时,如何平衡不同区域、产业创新发展需求?
一是实施区域差异化政策与协同创新。强化区域定位,针对中西部和东北新区,制定产业培育专项方案,提升产业承接能力,支持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东部发达地区聚焦科技策源功能,布局大科学装置和未来产业先导区。二是实施针对性的扶持计划。扶持特色产业,精准施策税收优惠。
吸引创新要素集聚,应在科技金融、人才落户等方面出台哪些突破性政策?
一是创新科技金融政策。引导创新资本设立“公益资助+股权投资”混合基金,支持硬科技初创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融资。二是优化人才落户与服务。对高端人才和创投高管给予落户补贴,赋予科研人员更高比例成果转化收益权。保障科研用地与平台建设。三是搭建共享平台。建设开放型中试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推动龙头企业共享实验室资源。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孙兆、见习记者钟秋月根据人机对话模式整理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