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可以震撼人,但产品才能留住人:微软CTO谈AI时代的真实价值
最关键的是——有人愿意为它付费,哪怕是时间、注意力或数据。
这一点,尤其值得所有 AI 方向创业者警醒。
现在的市场上," 模型堆叠 " 已经不是稀缺能力了,真正稀缺的,是产品思维和落地能力。你要把 AI 的能力,装进一个有人愿意用的壳子里,还要不断优化壳子的每一个细节。
这就要求团队必须 " 下沉 " 到场景里,不只是让技术跑通,更要让用户留下来。" 你不能等别人成功后再去模仿,那时候机会已经消失了。"Kevin 说," 现在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带着信念快速出手——上线、观察数据、听反馈、迭代。只有在实践中,你才知道你相信的东西是否站得住。"
这句话,不是技术建议,而是产品哲学。
大公司与创业者,走的是两条路
Kevin Scott 很坦诚。他并不讳言微软拥有的资源优势,也不回避一个现实:AI 浪潮带来的红利,并不只属于初创公司。
这话听上去像在为大厂说话,但他的下一句话,立刻扳回了分数:" 我们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去独占所有创新。必须有一个多元的生态,让无数人从不同角度去探索 AI 的可能性。"
在他看来,微软的角色,是修路铺桥——而不是一家家替你盖房子。
这不是客套,而是事实。微软有基础设施、全球用户和资金,但在探索新场景、新模式、新用户习惯这件事上,他们清楚知道:" 我们需要别人帮我们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这正是 Kevin 强调多元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原因。
在过去的每一轮技术周期里,无论是互联网、移动、云计算,真正具有颠覆性的创新,往往不是大公司 " 提前预测 " 出来的,而是来自边缘。
比如:
是在 2008 年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候,由两个年轻人 " 把气垫床放进产品形态 " 而来的;
是两个 20 出头的兄弟,看到了开发者在接入支付 API 上的痛苦,才做出一行代码完成收款;
而 、Figma、、、 ……我们都知道,它们不是从谷歌、微软、亚马逊的内部孵化器里诞生的。
Kevin 提出一个简单却被忽视的观点:" 很多 AI 创业者想做平台、做底层,结果跟大公司直接撞车。其实他们真正应该问的是:我有没有一个更敏锐的洞察,更快的执行力,和更真实的用户触感?"
是的,初创公司最大的优势,从来不是资源,而是角度。
大公司拥有规模、算力和分发渠道;
初创公司拥有速度、灵感和敢于犯错的勇气。
在当前 AI 生态中,这种分工并不对立,反而互补。
Kevin 说他本人也投资了不少 AI 公司。他不是为了财务回报,而是想保持对新生态的真实触感——看看那些在一线做产品的人,是怎么构建思维的,怎么做决策的。
他说:" 你不能在一家公司会议室里就搞懂整个市场。你得下沉到最小单位的实验室、团队和客户反馈中,才知道未来到底长什么样。"
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内部强调的一句话是:" 我们要拿着手电筒,照向别人还没照过的地方。"
这句话说得非常微软,也非常创业者。
它既提醒了大公司不要失去探索精神,也鼓励了小团队去走那些未被定义的路径。
在 Kevin 的认知里,AI 这次不是 " 一场战争 ",而是一场探索竞赛。
不是看谁跑得快,而是看谁先看见机会、并把它产品化出来。
Agent,会重塑软件交互
几乎每一个认真思考 AI 未来形态的人,都会在某个时间点停下来,问自己一句:
"Chat 是终点吗?"
Kevin Scott 的答案是否定的。他给出的替代词,是这个未来感极强的概念:"Agent(智能代理)。"
Chat 确实是这波 AI 浪潮中最成功的交互形式,但它更像是一个中转站,是我们通向下一代人机关系的 " 训练轮 "。
Agent 则是终局之一。
Kevin 是这么解释的:"Agent 的意义在于:它理解你想让计算机做什么,并且可以自己去执行,不需要你像过去那样,一步步用图形界面操作。"
一句话概括就是:你不再点击按钮,而是发出任务。
过去 200 年,我们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几乎都围绕 " 输入指令→执行操作 " 展开。哪怕是图形化界面,其本质依然是菜单 + 点击。
而在 Agent 主导的未来,交互方式会彻底反转:
你不再需要知道工具怎么用;
你只需要告诉 AI 你要什么,它替你去完成;
它会记住你、理解你、适配你。
Kevin 举了个特别生活化的例子:" 我希望看到这样的 Agent:早上五点你还在睡,它已经帮你整理好夜里收到的所有重要邮件,起床时,它会把最关键的三封用你熟悉的语气草拟好回复,等你喝完咖啡时,点一下就能发出去。"
这不是幻想,而是明确的产品路线图。
他认为,真正的 AI 产品不是 " 能回答你一个问题 ",而是 " 能完成你一个任务 "。而让 AI 完成任务的关键,就在于:它是否能持续记住你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偏好的风格——这就是 Agent 和 的核心区别:
Agent 有记忆、有任务感、有连续性。
回到现实,当下很多 Agent 产品还处在早期。它们看上去已经能 " 做很多事 ",但背后依然是一次次 " 无记忆调用 ",每轮对话都从零开始。
Kevin 说:" 现在的 Agent 太‘事务性’了,像是在刷一次性任务,而不是协作伙伴。"
但这正是未来 12 个月内最值得期待的突破方向。
包括 、GPT、 在内的多个主流模型团队,都已将 " 长期记忆 " 能力作为核心研发目标之一。因为他们知道,一旦 Agent 具备了长期记忆,AI 的产品形态将从 " 助手 " 跃迁为 " 同事 "。
更重要的是,这场跃迁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创业者可以参与构建的现在。
你不必打造出一个能自我进化的超级 AI。你只需要找到一个刚需的高频场景,设计一个能 " 记住任务上下文 " 的 Agent,让它帮人完成某个具体环节——这就是产品。
从 " 能对话 " 到 " 能执行 ",从 " 你教它 " 到 " 它懂你 ",这个跨度,就是下一波 AI 产品爆发的临界点。
而我们今天所用的所有 AI 工具——无论多智能,只要不能长期记住你,它们就还停留在第一代。
程序员,正在变成产品建筑师
在 Kevin Scott 的访谈中,有一句话让无数工程师动容:" 未来五年内,95% 的新增代码都将由 AI 自动生成。"
这话听起来夸张,却并不遥远。
我们已经看到趋势在快速成型:微软自家的 每月调用量突破数十亿次,开发者从抗拒到依赖,只用了不到两年。
你在写代码,其实 AI 已经在帮你 " 预写 "。今天是函数补全,明天就是业务模块自动搭建。
Kevin 说,这不是小修小补,而是一种抽象层级的抬升。" 我们曾经从汇编语言迈入高级语言,从手写 HTML 进入前端框架,现在,我们正从写代码进入写指令的时代。"
在这个新范式里," 程序员 " 的角色正发生微妙转变。
从执行者→提示词设计者→系统架构师→产品建筑师。
而真正的竞争力,也正从 " 谁写得快 " 变成了 " 谁想得清 "。
我们开始看到两个世界并行展开:
在开发者世界,工具越来越聪明,AI 开始承担 " 写 " 的工作,人更多负责 " 构建愿景 ";
在产品世界,需求越来越复杂,用户不再满足于简单 " 能用 ",而是追求 " 好用、合适、顺手 "。
这时候,一个新能力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 产品直觉。"
Kevin 没有说 " 未来不需要工程师 ",相反他认为:顶级工程师会更吃香,但原因不再是会写底层代码,而是能用最好的工具、搭最合理的结构、解最复杂的问题。
而这套能力,恰恰是 AI 短期内替代不了的。
他举了一个微软研究院内部的例子:
" 我们用 AI 工具自动还技术债。结果发现它们不仅能读懂旧代码,还能自动重构、替我们规避历史遗留问题。"
这让很多工程负责人感到震撼——曾经 " 只能靠人 " 处理的技术债,居然可以交给 AI 扫尾。
你可以想象这个画面:
一位产品经理通过自然语言写出用户需求;
AI 自动生成一版初始原型;
工程师验证架构安全、优化边界逻辑;
整个过程可能只用一半人、一周时间。
这不是未来,而是很多公司今年正在构建的现实。
Kevin 甚至说,他最期待 AI 的一个价值,是 " 打破技术债的零和悖论 " ——以前为了速度牺牲架构是无奈,现在有了 AI,也许我们终于可以 " 边快边稳 "。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未来的团队结构会发生根本变化。
开发团队更小但更强;
工程师将更多参与产品设计与用户研究;
那些靠 " 重复造轮子 " 存在的中层职位将逐渐消失。
真正留下来的,是能看清全局、定义方向、设计系统的人。
而这个人,未必是传统意义上的 "CTO",可能是一个极强的产品人,也可能是懂 AI 的人类学家。
因为,当 AI 承担更多技术执行工作时,定义问题本身,就变成了核心能力。
你走得够快吗?
整场对话的主持人问了 Kevin 一个简单的问题:
" 你觉得我们现在走得够快吗?"
Kevin 想都没想,说:" 不够。"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没有批评谁,也没有表达愤怒,他只是陈述了一个现实:
" 我希望数十亿人能触及这些 AI 工具,像水电一样触手可及。可现在,我们还太慢了。"
在 Kevin 看来,AI 已经具备了改造教育、医疗、气候、城市治理这些基础民生领域的能力。真正的问题,不是技术有没有准备好,而是社会有没有准备好。
这句话很重。
因为它一方面承认了 AI 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一个现实的悲剧:太多资源,被困在流程、制度和观望里。
尤其在一些传统企业或政府场景中,我们看到 AI 试点被视为 " 项目 ",而不是 " 工具 ";被用来 " 展示创新 ",而不是 " 解决问题 "。
Kevin 说,他最希望看到的变化,不是在模型参数上,而是在人心状态上。
" 我希望每个孩子都知道,这些工具是为他们而生的,而不是为某些公司、某些行业准备的。"
这是一个大公司的 CTO,最像一位教育者的时候。
回到我们自己。
你是不是也曾被这个问题困扰:
我是不是太慢了?
我是不是还没想清楚要做什么?
我是不是在看别人做,而自己什么都没做?
Kevin 的建议,其实从头到尾都在说一件事:
别再等了。
等大模型成熟、等基础设施更稳、等行业标准明确、等公司流程调整……这些 " 等 ",如果你熟悉技术周期历史,你就会知道:它们永远不会真正等你。
所有在风口期起飞的项目,都不是 " 等明白了再做 ",而是 " 做着做着就明白了 "。
所以,他才反复强调三件事:
不要沉迷技术本身,回到产品价值;
不要等别人试完了再抄,早动手,快试错;
不要以为自己太小,生态的爆发往往来自边缘。
他说:" 我们要做的,不是预测未来,而是让它更早到来。"
你可能做不出 GPT,也做不出 。但你可以做出一个产品,让某个行业的某一群人,每天的工作方式发生改变。
你可以不是模型的造物主,但你可以是新习惯的发明者。
而这,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机会。
正如 Kevin Scott 所说:"未来不是属于最聪明的团队,而是属于最快试错、最快落地产品的人。"
你,是那个可以驾驭 AI 浪潮的人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