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你也可以直接从网址进
视频详情
课程不仅有PPT,还有在一些技术原理讲解时会出来SVG动画,还有符合风格和人设的声音。。。
我不自觉的听了8分钟,硬生生把他给我讲的东西,听完了。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神奇、也是非常吊诡的体验。
因为从技术上来看,其实没啥特别可说的。
主要是工程化做的很棒,包括交互式网页、PPT、生成课程内容,TTS生成等等。
它不是帮你学,是代替老师讲给你听。
这个差别其实非常重要。
甚至,在讲给你听之后,还会考你。
比如我之前学完的一个《时间的秩序》。
它是真的会给你出题的。
一共10道题,这就是不认真听课的代价。。。
传统的AI搜索、问答产品等等,其实是帮你找答案,你得主动提问,主动阅读,主动理解。
而“今天学点啥”是反过来,它根据你的背景知识、兴趣偏好,主动给你讲课,像个私教一样哄着你学。
这个逻辑转换,一旦普及开来,AI在教育中的角色将从辅助型工具转变为主讲型角色,甚至可以根据你的个性,塑造出不同性格、风格的讲课人格。
比如我就是犯贱、就是抖M属性附体,我就喜欢暴躁老哥一边骂我一边给我讲知识。
这是传统教育里几乎得不到的东西。
这也是,教育内容的人格化和娱乐化。
毕竟,人类喜欢听故事,喜欢被故事打动,“今天学点啥”我觉得对于教育的意义在于,它在探索一种把知识包装成情绪的学习模式。
而且,我觉得传统老师讲课是非结构化的劳动,几乎不可复制也不可扩展,现在,他们直接把它变成了可调参、可复用的AI行为模块。
输入:用户知识水平、目标、兴趣
模型生成:讲解逻辑、语言风格、表达节奏
输出:课程PPT + 对应讲稿 + 可交互答疑
有点意思。
在“今天学点啥”上附件的格式我测了很多种,几乎各种文件格式都支持,除了mobi格式。
而除了附件之外,也可以直接填链接。
比如我把我两年前的一篇四万字长文的文章,给扔了进去:
四万字长文带你了解为什么超级大佬们都如此警惕人工智能?Ilya到底在害怕什么?
选择拿破仑风格,直接生成了一堂课。
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点开听听看:
他们甚至还做了广场,可以让大家在同一个链接里,一起交流一起学。
但是,我自己测试下来,对链接的抓取兼容性会差一点,比如知乎就不太行,出来的内容会非常的抽象。
当然,除了你自己上传的这些文件和链接之外。
你在让秘塔AI搜索一些内容的时候,会发现秘塔经常会引用一些PDF。
这些答案里的PDF,你也是可以点击进去,在左上角发现讲解,直接转成为你定制的一门课。
每一个用户,得到的不是千人一面的通用内容,而是千人千面的AI个性教学。
所有为你做好的这些课程,你都可以在你的书架里找到,以便未来继续看。
不过除了课程之外,我觉得,这种模式,可能还有一些很骚的用法,这是我的朋友lisa分享给我的。
就是,大家其实很多人,都在B站或者抖音上,看过那种1分钟看完XX电影,或者3分钟看完XX小说。
而现在,如果你只是想速读完一本小说的话。
完全可以,直接上今天学点啥。
比如,把神奇的《小明修仙记》传了上去,并选择奏折风格。
快乐的速读在此:
甚至你不止来听小说,平时看一下吃瓜文档是不是吃烦了?那不如直接换成PPT+课程的模型来吃瓜?
故事感拉满,这吃瓜吃的才有沉浸感。
当然,秘塔这个“今天学点啥”,还有蛮多可以进化的点。
比如说,在用户体验和产品上还有很多进化空间,各个按钮的交互逻辑有点奇怪,路径规划有点不清晰。
比如说,整体其实还是偏向于通识教育,一旦涉及到一些题目的讲解,那就噶了。
还比如说,PPT的审美和设计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不过整体上,瑕不掩瑜。
以前,AI是工具,你叫它干嘛,它干嘛。
现在,它是老师,是主播,是朋友,是李白,是奏折小太监,是暴躁老哥,是高冷御姐。
当AI教育,开始人格化,开始娱乐化,开始变成一场沉浸剧本杀。
你是观众,也是主角。
等在过几年,我都能想象未来那种画面:
“哎兄弟,我要考研,你别给我推你那些资料了,你把那个人格推荐一给我。”
“人格啥意思?”
“就是你那个AI学习人格,暴躁一点的,骂我我才记得住……”
我们会从找资料,变成找人格。
它未必完美,但它给了我一种特别真实的预感。
从今天起。
学习这件事,好像可以,不再孤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