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观察员|人工智能在垂直领域迎来新的风口
仿佛就在不久以前,当人们谈论属于“将来时”的人工智能时,更多的还是将其视为一种不成熟的技术,并不会过多联想到它与自己当下的生活有什么交集。
如今,即使是普通大众对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都有了或深或浅的切身感受。人工智能已然是“进行时”。
当市场教育不再成为“必需”,人工智能在垂直领域迎来了新的风口。
这时再看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也就更能明了个中深意。
“人工智能+”对于企业的赋能以及行业的变革,究竟带来了什么价值?日前,解放日报记者走访了英矽智能、晶泰科技和森亿智能三家企业,探寻“人工智能+”的创新实践。
【“我仍然是以前的我,只是用的工具不一样了”】
芯片和烧瓶,在英矽智能的标志中最为醒目,算是一种直白的宣告——这是一家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生物医药科技公司。
芯片和烧瓶构成英矽智能的标志
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任峰,一直专注于创新药研发,5年前决定加入英矽智能时,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还不甚明朗,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确定性也远不如现在,但他当时唯一能确定的是,用传统方式研发创新药效率太低,可能他穷尽一生也无法实现。
任峰曾在知名的全球性医药公司葛兰素史克工作,他所在部门承担了药物临床前的早期探索和研发。然而,在他十余年的任职生涯中,参与研发的分子却鲜少能被推进临床阶段。姑且不论开发新靶点,就算是针对已知靶点设计分子也是困难重重。有时,分子的活性与毒性难以平衡;有时,活性和毒性表现尚可,但在动物体内吸收效果又不好,副作用大。
一辈子能做出一个新药,此生足矣——这是“做药人”共同的情怀。但传统制药方式让任峰感到沮丧。
日前,英矽智能自主研发的抗特发性肺纤维化创新候选药物的通用名(曾用名-055),获美国药物命名委员会批准,相当于获得国际通用的“药品身份证”。这是全球首款药物靶点和分子结构均由人工智能赋能发现的候选药物,从发现靶点到临床前候选化合物提名仅用了18个月,花费260万美元;而在传统药物研发中,这一过程需2.5至4年,费用高达千万美元。中的“Ren”不仅是对任峰卓越贡献的致敬,也凸显了人工智能与人类经验在这一创新过程中的紧密协作。
“我仍然是以前的我,只是用的工具不一样了。”任峰告诉解放日报记者。
短短4年,他主导研发的候选新药中有10款获得临床试验批件。特别是刚刚完成临床Ⅱa期的带来了很大的惊喜,任峰用了“惊艳”来形容——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服用3个月后,不仅控制住了疾病进展,而且肺活量还较基准增加了。
作为人工智能赋能发现的标志性药物,得到哈佛大学商学院青睐,去年被拍摄制作成课堂经典案例。
英矽智能自主开发的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平台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为给更多企业提供药物研发综合解决方案,英矽智能将这一平台打造成集成多种算法的商业软件,对外授权使用。截至2024年底,已为全球135家科研机构和药企提供研发支持,全球前20大药企中有12家使用这一软件。
【“基因,决定了它与生俱来的平台特质”】
AI和机器人驱动研发创新是晶泰科技的特色。
解放日报记者在其位于上海张江的AI机器人实验室看到,100余台机器人正有条不紊、不知疲倦地做着实验,它们能够7×24小时不间断工作,相比人力产生实验数据的效率提升了1-2个数量级。
晶泰科技的AI机器人实验室
“研发场景下的机器人可以产生大量包含正负样本的高质量、标准化数据,以构建更智能的垂直领域AI模型,从而降低试错次数、缩短研发周期,并提高研发成功率。”晶泰科技首席科学官张佩宇告诉解放日报记者,他们正在研发具有更强感知力和更具柔性操作力的下一代机器人。
与深耕单一领域的“人工智能+”企业不同,晶泰科技是一家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双轮”驱动的平台型企业。他们搭建了包含一系列智能算法的人工智能研发平台并已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产业化应用——其物质结构预测平台准确率高达近100%,近日在剑桥大学晶体数据中心每4年举办一次的全球比赛中荣获第一名;AI实验预测平台在可合成准确率预测上达到近90%;AI大分子药物研发平台在蛋白质结构预测和设计方面已取得行业领先突破,并获得来自欧美国际药企的商业订单。16家全球排名前20的跨国药企,受益于晶泰科技自研的这一人工智能研发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物质结构预测是物理领域的“圣杯”问题之一。这里的物质结构既可以是药物结构,也可以是解决能源传递瓶颈的室温超导材料,甚至可以是量子计算机的底层器件材料。基于其融合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底层研发能力,以及在生物医药领域产业化落地经验,晶泰科技近几年的新材料及化学业务发展迅速,他们与中石化、协鑫集团、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合作,从事化工材料、新能源电池等创新研究。
为什么选择做平台型企业?
“晶泰科技的技术基因是量子物理+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这是基于底层技术的平台型研发能力,在某一领域应用成熟后会产生溢出效应,赋能更多行业。这就决定了它与生俱来的平台特质。”晶泰科技副总裁王明泰告诉解放日报记者。
去年6月,晶泰科技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香港18C规则下特专科技企业上市第一股。
【既建造“房屋”,还生产“家具”】
药品、诊断、检验、检查……医院每天要产生大量数据,但由于不同医学术语存在差异,再加上多个系统出自不同厂家,整合难度大,很多时候这些数据也就成了“一盘散沙”。
创业之初,森亿智能创始人兼董事长张少典,便将目光精准投向了医院中沉淀的海量数据,通过数据治理,形成高质量的数据资产,深度挖掘其潜在的可利用价值,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多样化的医疗场景深入融合。
今年,森亿智能陆续发布了自主研发的AI运营助手智能体、AI科研助手智能体和AI医生助理智能体解决方案,其中集病历生成、辅助决策、患者风险管理、医疗质量控制等多种场景于一体的AI医生助理智能体,只需提供关键信息,即可自动生成病历和《出院小结》,减轻医生负担。
森亿智能的AI医生助理智能体
国际数据公司去年发布的《中国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市场份额》显示,森亿智能的市场份额占比第一。目前,他们已服务全国500余家医疗机构、卫生监管机构和政府部门。
基于融合了人工智能平台、数据平台及医学知识平台的“数智医脑”是森亿智能的核心技术引擎。通过“数智医脑”,他们既建造“房屋”,还生产“家具”,在提供数据基座的在医疗行业首发了多个数据应用类产品。
【“人工智能+”也面临诸多挑战】
这三家企业均在“人工智能+”道路上起步较早,但采访中解放日报记者仍感受到了他们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驱动力,数据在三家企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持技术的敏捷度,在数据端建立“护城河”是他们的共识。
英矽智能仅算法和数据团队就有140人,占比全部员工的40%,其自主研发的平台保持一年两次重大更新的频率,已从构建之初的3款代表性软件扩展到了覆盖生物学、化学、临床医学和科学研究的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他们紧跟技术的发展,不仅第一时间本地化部署了多种大语言模型,还前瞻地与微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合作探索量子计算在药物发现中的潜力。
通用大模型因缺乏垂直行业数据,在具体的产业领域中发挥作用比较有限。研发人员占比超过70%的晶泰科技,正在基于其量子物理、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的融合技术研发垂直领域大模型,其在沪深两地规模化部署的AI机器人实验室成为其垂直行业高质量数据来源的重要基础设施。
秉持医疗数据质量提升才能支撑人工智能应用的理念,森亿智能将提高数据可用性视为企业发展的根本,每年研发投入增长达50%,不断探索医疗场景的创新应用。
对于“人工智能+”的前景,受访企业都表示“看好”。
“生物医药可能是AI最合适的应用场景之一。如果没有AI赋能,可能在一堆不好的分子里做决策。有了AI,则是在好的分子里做决策。”任峰说,AI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核心价值在于重塑药物研发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全球已有100多款AI设计的药物,未来几年将进入临床验证爆发期。
张佩宇也认同这一观点:“去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都与AI相关,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包括制药行业在内的研发标配工具。以数据驱动的药物及材料研发智能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在王明泰看来,一旦AI进入工业垂直场景,全球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不过我们对此充满信心。中国有着产业集聚度高、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这在全球几乎绝无仅有。就拿我们的机器人实验工站来说,想要短时间配齐各零件模组特别是需要定制化开发的品类,在国外很难办到。”
在推动行业变革、创造无限可能的“人工智能+”也面临诸多挑战。
“大模型虽然能够很好地理解用户交互的自然语言,但对纷繁复杂的医院数据的‘理解’,却存在各种障碍。”张少典说,比如查询“过去一年出院患者微创手术占比”,大模型就无法厘清其中的关键词,导致计算结果出现很大偏差。而“人工智能+医疗”要真正解决痛点问题,必须与行业场景和高质量的数据中心紧密结合。
“人工智能+”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需要既懂AI又熟悉行业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这类人才供不应求。
数据固然重要,但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企业需要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建立数据保护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上海剑指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英矽智能将其全球最大研发中心设在了张江。“这里集聚了上千家药企,产业生态环境在全球首屈一指。我们只需专注于最核心的价值——产生专利和知识产权,其余低附加值业务都能在张江找到外包服务。”任峰说。
喜欢自称“张江男”的张少典,从张江一间80平方米、只收取1000多元租金的办公室起步,后来公司几经搬迁,但他一直舍不得离开张江,因为这里有着发展事业的良好生态。对于这家初创企业来说,森亿智能不仅在张江找到了需要的人才,还在政府搭台的路演中获得天使轮融资。
2021年10月,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应运而生。“上海一直关注前沿技术与产业落地结合,张江也有产业生态优势,因此最早在全国建立起这一联盟。”王明泰说,他还有一个身份——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秘书长。该联盟由三位院士倡议发起,吸引了AI+新药研发的上下游各类企业和科研机构,包括从底层提供算法算力的平台性企业,以及终端需求方的医药研发企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交流碰撞中可以创造出新的场域。”
上海的目标是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作为超大城市,上海在金融、制造、教育、医疗、文旅、城市治理等重点行业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人工智能在垂直领域的应用将带来什么新的商业价值和竞争优势,我们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