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陆运河风物志㉓丨“岭外代答”怎么答
新闻眼世纪工程平陆运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有人说,它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也有人说,它是一条民俗之河、风物之河。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景观、素朴的乡土人情,赋予平陆运河别样的人文气质。 广西云-广西日报推出“平陆运河风物志”系列报道,让您在品读中,邂逅一方古迹、寻味一道美食、感悟一种心境、捕捉一段流光,了解平陆运河的前世今生,触摸强劲的时代脉动。
岭外是什么样子?
我们先穿越时光,到南宋钦州城外江东驿博易场看一看。
宽阔的钦江上,载货小舟络绎不绝。岸上人来人往,从交趾来的渔民拎着满篓鱼蚌,忙着与本地商贩交换大米、布料。茶楼酒肆中,衣着华丽的商人推杯换盏,看似闲谈实则分毫必争,各不相让。这边厢,充当中介的“市侩”穿梭游说,撮合交易;那边厢,市舶官正为商人称量货物、收取税金……种种市井烟火,都被一名好奇的士人看在眼里,记录成书,传诸后世。
这名士人就是时任钦州“教授”(官职,执掌文化教育工作)的周去非。他把在广西仕宦的见闻写成《岭外代答》,这本书也成为研究古代岭南尤其是广西地方史的经典之作。
周去非(1134—1189),浙江永嘉(今温州)人。38岁时,他被派往钦州任教授一职,由此与广西结缘。
周去非两次来广西,共生活了约6年。第一次来钦州仅1年,便因母亲去世“丁忧”回乡。1173年,著名诗人范成大主政广西,邀他到桂林任古县(今永福县)县尉、灵川知县等职;后来,岳飞之子岳霖出任钦州知州,又请他担任教授。
当时,五岭之南被视为蛮荒之地,甚至有“天涯海角”之谓,周去非却没有萧索惆怅之感。公务之余,他常兴致勃勃寻访名胜古迹、了解物候民情,并“随事笔记,得四百余条”,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
《岭外代答》全书十卷,分二十门二百九十四条。古代史籍关于广西的记载不多,且比较简略。《岭外代答》内容囊括社会、政治、经济、民俗、地理、物产等,不仅远胜前人,也比同时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更丰富全面,可谓一部宋代广西的博物志。
周去非生动记录了一个充满独特风情的古代广西。
AI还原周去非在钦江边采风、观察记录贸易情况的场景。(AI制图)
他写桂林山水,说阳朔诸山“极可赏爱”“人住其间,真住莲花心也”。
他写桂地民俗:“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为飞驼。”——这是现存史籍中最早的关于广西三月三歌圩的记载。
更值得关注的,是《岭外代答》对当时中国与东南亚乃至西域诸国交流往来的记录。
南宋在邕州及钦州设三大博易场,使广西成为沟通内地与沿海、中国与东南亚贸易的区域枢纽。在钦州,每逢闲暇,周去非常到博易场“看世界”。他曾目睹海外使团赶着大象一路进京纳贡,也曾耳闻漂洋过海的水手讲述种种异域奇事。逛得多了,他甚至能分辨十多种世界各地的香料……
《岭外代答》中的“外国门”,记载有20多个国家及其位置、国情、航线等信息,其中最远的“木兰皮国”,据考证在今天摩洛哥境内。这些记录,为后世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及12世纪亚非古国历史留下珍贵资料。
倏忽千载,昔日传奇成了纸上篇章,历史在新的时代继续演绎新的故事。
马来西亚燕窝、法国红酒、澳洲牛排……走进中国(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一家大型贸易公司展厅,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琳琅满目。
“这是马来西亚的猫山王榴莲,海运直航到钦州只需一周左右,非常快。”该公司市场部经理徐炜明介绍。
在周去非的年代,海上贸易多为香料、象牙、陶瓷、丝绸等价值高、易储存的商品,往来所费时间往往以年计。如今,每天在钦州港进出的货物数以万计,种类异常丰富,发往大西南的铁海联运班列日夜飞驰,进出口货物“下船即上车,下车即上船”。
随着中国(广西)自贸试验区的设立、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在昔日博易场涵盖的区域,一个开放繁荣的大市场正蓬勃生长;而平陆运河工程,更让广西作为向海开放前沿的特征愈发鲜明。
当年,周去非从广西任满回乡,亲友纷纷登门探望。许多人好奇地问:“岭外是什么样子?”问得多了,他干脆说:“我写本书来回答吧(应酬倦矣,有复问仆,用以代答)。”这就是《岭外代答》的由来。
倘若周教授回到现在的钦州,再有人提同样问题,他该如何回答?或许,他会建议:“你亲自去看看。”因为,可写的太多了——劈山向海的运河、舟车辐辏的港口、烟火繁华的市集……
昔日岭外千重浪,而今已成新天地。
报纸版面截图。
总策划:刘昆 陈仕平
总统筹:文彩云
统筹:陈丹平 刘斌 骆怡
记者:梁菡 庾琳覃鸿图
通讯员:陆敏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