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指南发布,规范创新双轨并行
未来网北京5月13日电(记者 王军伟)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教育领域正迎来深刻变革。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其中明确提出,在中小学应用场景中,应以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为前提,通过规范化使用充分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潜能,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教师不得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替代性教学主体。该《指南》的发布,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多维场景赋能,教育生态焕新
《指南》针对中小学不同应用场景,以保障隐私与数据安全为前提,分层规划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规范。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教师可在课内适当引入辅助教学;初中阶段,鼓励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高中阶段,则允许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促进学生成长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现出强大的个性化支持能力。支持个性化学习场景中,学生借助智能学伴获取多维诊断报告,精准定位知识薄弱点,定制专属学习进度与资源,通过即时反馈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在互动式探究场景里,学生可通过跨学科知识图谱解析复杂议题,利用自然语言交互、仿真实验、虚拟对话等方式,全方位提升逻辑推理与创新思维能力。深度阅读体验场景下,AI伴读系统、动态绘本生成工具、多模态有声书等,让学生沉浸式感受经典文化魅力。心理健康方面,学生能在引导下向AI倾诉情绪,获取安抚与应对策略;特殊需求学生也可借助AI技术突破生理与文化障碍,获得平等学习机会。
辅助教师教学环节,生成式人工智能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准备课堂教学时,智能工具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师风格和学生特点,自动化生成教学设计与互动课件,教师在此基础上优化,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教学;虚拟教研平台则助力教师拓展教学视野。课堂互动中,互动式虚拟助教、AR/VR技术打造的沉浸式场景,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度。课后辅导阶段,系统自动生成分层作业、批改作业并生成诊断报告,为教师提供精准学情分析。在教学评价与因材施教方面,多智能体协同机制辅助教师客观评价,教学智能体实现个性化教学与智能辅导。
教育管理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校务智能化、教育资源均衡化、教育评价创新等。它能快速起草校务文本、推荐活动方案、监测管理风险;为偏远地区生成适配教学资源,借助数字人教师弥补师资缺口;辅助设计教育评价体系,生成决策分析报告,还能挖掘档案信息,建立智能数据库,推动教育管理向精准化、科学化迈进。
多方协同共治,筑牢应用防线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的应用涉及多方主体,《指南》从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参与主体出发,明确各方责任,构建协同治理格局。
教育行政部门需秉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规范管理”原则,制定政策法规、数据安全办法与伦理审查机制,建立“白名单”制度,加强监管与实施指导。中小学校要完善进校准入机制,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建立监管与评估体系,平衡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保护数据安全。教师应提升人工智能素养,科学融合技术与教学,承担监督指导职责,杜绝教学违规行为。学生要理解技术原理,批判性使用工具,遵守学术诚信,保护个人隐私。家长需提升技术认知,引导孩子安全使用,避免技术依赖与侵权行为。社会组织、企业和科研机构等要发挥专业优势,提供适配技术资源,推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业内人士指出,这份《指南》的发布,是教育领域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的规范应用指明方向,更有望推动教育与科技深度融合,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升教育品质。未来,随着指南的落地实施,教育行业将迎来更多创新变革,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各方也将持续关注其实施效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