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模态融合到智能体出现 中国AI出海如何实现本地化突围?
基于多模态大模型,AI产品的交互方式已经从文生文,拓展至文生图、文生视频、图生图、图生视频等多元混合模式。而AI Agent的出现将增强AI出海企业的产品力,让用户通过简短的自然语言进行复杂的任务处理。接下来,多模态将迎来怎样的技术迭代和产业集成?中国AI出海应用又将面临怎样的市场趋势?
4月18日,在由非凡产研主办、霞光社承办的AI全球化发展论坛上,霞光智库负责人刘晨宇指出,国产模型技术的提升,推动了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调用价格下降,让AI出海企业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成本有所降低。2024年,海外用户对中国AI出海应用出现明显的需求放大。可以看到,中国AI出海正处于通用工具时代向本地化时代过渡。
出海企业如何应对关税影响?
“这几年,我们开始向海外提供针对特定行业和市场的AI应用及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根据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用户需求和政策法规进行深度本地化适配,企业需要在当地建设智算中心,提供计算和存储支持。”刘晨宇进一步指出,随着多模态融合、AI Agent(智能体)的出现,资源整合的生态创新时代即将到来。
在圆桌对话环节,帝视科技董事长高钦泉、橙果视界创始人兼CEO刘昆、米菲图CTO钟卫、创始人李京林就“AI多模态技术演进如何重新定义用户需求及设计商业模式”展开讨论。
在高钦泉看来,从单模态、多模态到富模态的技术演进是必然趋势,需要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扩大应用场景覆盖,智能体能提升用户处理问题的便利性。刘昆表示,把模态做得越来越丰富是为了解决B端客户交付节点的闭环,让应用具备视觉理解、内容生成,以及对特定业务场景的深入理解等能力,才是隐藏在智能体浪潮下真正有价值的方向。
李京林指出,多模态技术在模型层和应用层之间的融合变得越来越明显,减轻了应用层在调度和理解各种模型功能时的负担,模态的丰富化使得多模态技术更加普惠,用户可以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更丰富的服务。
在品牌出海过程中,业内普遍认为产品升级与用户体验本地化跃迁,将成为品牌出海新基建。
面对关税变化,Rokid全球开发者生态负责人赵维奇、合伙人董瑞婷、BOK 技术负责人高飞分享道,500美元以下的智能硬件受关税影响较小,出海企业可通过AI本地化服务、与本地运营商合作、产品差异化等方式来减轻关税带来的成本增加。在境外设立工厂、组建全球化团队也是不错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