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展开全部内容 ▾

“让AI像人一样思考”背后,类脑智能如何让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双向奔赴”

作者:AI日报时间:2025-04-22 阅读数:117 +人阅读

当传统ai技术在功耗与算力的瓶颈前徘徊不前,类脑智能以其颠覆性的计算范式,悄然开启了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大门。近日,在2025全国类脑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推进会上,众多专家、学者和行业从业者如星辰聚集,共同探索如何加速其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进程,构建类脑智能生态。

“让AI像人一样思考”背后,类脑智能如何让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双向奔赴”

脑智融合,

打造机器人的“婴儿世界”

“人工智能最终的目标是要模仿人类的智能。”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指出,加快布局类脑智能技术对于我国实现人工智能技术新突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规模定律( law)已将达到算力和数据的瓶颈,人工智能的性能提升将会放缓。尽管过去十年间人工智能的发展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却并没有真正运用到脑科学近年来的进展。

“让AI像人一样思考”背后,类脑智能如何让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双向奔赴”

“我们必须借鉴人类大脑的结构、功能和运作模式,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助力。”蒲慕明表示。

然而,类脑智能的上中游技术研发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非常多的实验室工作。

在蒲慕明看来,类脑智能研究通常有共识的方向是用脑科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帮助我们构建类似人脑智能的人工智能。

“我认为还有一个将有重要意义的方向是人脑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异同研究(比较研究)。由于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一般估计约五年后(2030年)将会出现达到一般人脑智能的通用人工智能( ,agi)。”他指出。

类脑智能的实现需要真正做到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然而目前脑科学研究者对于大脑机制在人工智能的可能应用认识不够。他举例说:“近年来脑科学在如何使用脉冲信号实现视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等多模态信息整合的神经环路机制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人工智能领域尚未有所借鉴,来研制出多模态融合算法和器件。”

在蒲慕明看来,人工智能目前最重要的进展是基于符号语言系统的、表现在问答过程的大语言模型。

未来,ai需要将大语言模型与物理系统结合-在输入端与多模态感知信息整合技术连接,在输出端与运动系统的控制技术连接,形成一个能与外界产生交互作用、并能学习建立各种世界模型、可具有高等认知能力的物理系统。这种具高等智能的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未来5-10年类脑智能最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

类脑智能有望大力推动具身智能的发展。但人形机器人的世界模型该如何建立?

蒲慕明的回答是模拟一个婴儿在一两岁前是如何理解认知这个世界,如何建立他的起始世界模型。“先建立机器人的起始世界模型,然后再依据应用场景需求,建立每种机器人的特殊化世界模型。”

广泛应用,

类脑智能的产业布局

作为这一领域的深耕者,上海大学仿生视觉与类脑智能研究所所长张晓林正见证着类脑智能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关键步伐。

“让AI像人一样思考”背后,类脑智能如何让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双向奔赴”

“仿生眼技术是一种模仿生物视觉系统的人工智能视觉感知技术,与激光雷达、tof和固定双目不同,仿生眼包含脑干、小脑、大脑功能的完整智能仿生系统,在识别、判断能力上更具优势,还能主动观测‘想看’的物体和部位,是人工智能走向自主意识的关键要素。”他介绍道。

2016年,张晓林及其团队创办了爱观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在模型阶段停留了整整十八年的仿生眼正式走向了产业化。

张晓林团队研发的仿生眼,在物联网、3d产业、智能安防等多领域取得独占知识产权成果,部分已产业化或接近产业化。

他举例说:“仿生眼在铁道巡检中大显身手,通过双眼视觉,精准监测受电弓和电线位置关系,即使是列车震动、暴晒、雨打等恶劣环境,也能自动修正偏离,确保监测稳定;在水果采摘领域,应对5米多高的果树,机器人搭载仿生眼,能精准测量3米外苹果、梨等果实位置,精度达厘米级,预计今年8月推出首台样机,成本较人力更具优势。”

不过,仿生眼技术产业化之路仍面临挑战。张晓林坦言:“仿生眼技术体系庞大、价格高、尚未完全成熟,相关生态也未成形。可应对多环境的多功能相机、适合仿生眼变焦的高重复镜头、能发挥仿生眼优势的视觉处理算法等,都需整套产业链配置。”

“让AI像人一样思考”背后,类脑智能如何让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双向奔赴”

在张晓林团队的仿生眼技术不断取得应用突破的类脑智能领域的其他创新力量也在为其产业化注入新活力。“我们以类脑模式开发的全球首款‘感算一体’动态视觉智能有效解决了能耗问题,芯片在应用场景下整体功耗只有0.7毫瓦,而普通芯片的功耗一般需几瓦。”时识科技ceo乔宁说。

“类脑芯片与人类相似,它不需要依赖新工艺的不断进步,而是通过创新的架构与算法,就能实现高效的计算与感知。”这一特性使得类脑芯片在成本控制上具有显著优势,同时也为应用场景的拓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并非一张张静态的图片,而是动态变化的环境信息。”乔宁解释类脑智能感知技术的本质。类脑智能传感器模仿人类视网膜的工作原理,将环境中的变化信息转化为脉冲信号进行处理。

这种仿生设计摒弃了传统相机对帧率的依赖,实现了等效帧率的飞跃式提升,能够达到传统技术无法企及的感知效果。

“我们的芯片和传感器可以应用于各种场景,从消费电子到工业检测,从智能安防到植入式医疗设备。”乔宁介绍。

该芯片还支持一系列创新应用场景,过去若想捕获局部放电和闪电等高速动态画面,需依赖专业高帧率相机。如今,借助“类脑+类眼”全仿生技术的“感算一体”芯片,设备可轻松捕捉与识别局部放电、闪电、火焰等动态场景,输出画面清晰流畅。

生态构建,

领航类脑智能的未来

2017年,市科委在全国率先开展类脑智能布局,积极承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建设开放性研发转化功能平台。

同年,乔宁及其团队在苏黎世创立了时识科技,专注于类脑智能芯片的研发。两年后,看准国内创业环境和应用场景的优势,他毅然将公司总部迁回国内,并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开启了时识科技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之路。

谈及选址上海的幕后考量,乔宁坦言:“上海是人才与产业生态的‘双料宝库’。这里有丰沛的科研人才储备,类脑智能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也高度集聚。这背后离不开市科委的倾力支持,市科委是我们与各方资源对接的桥梁。”

从瑞士到上海,这不仅是一次地理坐标的更替,更是时识科技迈向产业化新征程的关键落子,为类脑智能技术的落地生根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7年前,张晓林投身于市级科技重大专项 “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多年深耕结出累累硕果。

7年后,“中国在类脑智能领域已实现领先,像仿生眼实现的立体视觉,全球仅此一家,其能活动的双眼突破算法瓶颈,应用范围广。”张晓林自豪地说。

谈及类脑智能生态构建,张晓林表示,上海在资金投入、科研人才、产业链等方面优势尽显。“我们曾负责机器头脑、芯片和大脑解析等数学模型研究,投入巨大,影响深远。”

“我们致力于打造类脑智能产业的集聚地,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乔宁深知,一个产业的繁荣离不开生态系统的构建。

“类脑智能允许我们在实现高性能ai的同时降低边端算力的部署成本,并在同等功耗下实现比传统技术100倍以上的性能提升。”乔宁表示,低功耗类脑芯片正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向更加高效、节能的方向发展。这种性价比优势,将进一步加速类脑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展望未来,乔宁充满信心:“在未来5到10年,类脑智能将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主流技术之一。随着通用智能的逐渐实现,类脑智能的应用场景和市场规模都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当前位置:首页 >> AI日报
查看更多